Tuesday, September 21, 2010

教育杂谈二:教育最关键的时刻

很多留在美国的中国父母经常把孩子带回中国去度假。我就认识很多人,一到夏天,就把孩子带回中国去。好像这个世界,只有中国和美国。我带着孩子去别的国家 玩,很多人就说那是浪费钱,他们劝我:你的孩子那么小,你带他们去欧洲去看那些欧洲文化的东西,他们根本看不懂。不如等他们大了,能看懂了,再带他们去。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小孩子的确不像大人那样,可以看到异国文化中的某些内容。例如,他们走在雅典的街上,不会知道意识到苏格拉底曾经在这里干过什么;他们 见到巴塞罗那港的那个手指向美洲的哥伦布雕像,不会联想到当年欧洲人勇闯世界;他们去唐宁街十号,不会想到当年英帝国的辉煌;他们到法国La Havre,不会想到艾森豪威尔指挥着那些美国孩子们用鲜血在那白色峭壁上画出一条通向柏林之路。(当我看到那白色峭壁的时候,就想起当年Reagan总 统作“boys of point du Hoc”演讲时的感人场面。孩子们自然听不懂我在讲些什么。)

但是,孩子的观察和大人是不一样的。美国的心理学家往往把孩子的观察,比作海绵,因为孩子脑子里成见很少,他们可以看到并且吸收成人看不到的东西。也就是 说,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可以在上面写任何东西。将来孩子脑子里的知识多了,成见也同时多了,所吸收知识的方式不一样了。那时,家长能够对他们产生的影 响,也就不一样了。换句话说,等孩子有了主见以后,家长就应该给孩子机会让他们自我发现,自我发掘,自我发展。家长和孩子应该进行一种平等的讨论,而不是引导 孩子干这个、干那个。这个引导工作,要在孩子的主见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做。也就是说,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家长给他们一个更加宽阔的视野,让他们看到世界的多样化以及无限的可能性,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去自我发现、发掘、发挥;长大以后,他们才会做自己的主人。我们在西班牙的时候,并没有要求孩子们讲西班牙语。但是没几天,孩子们就主动地要求大家都讲西班 牙语。他们也操着那两句半西班牙语,和当地人交谈。

美国的儿童教育学认为,教育宜早不宜迟。具体地说,教育最关键的时刻是孩子从医院拿回家后的第一个星期。这第一个星期,对孩子教育来说,有一个分水岭的作 用。如果家长建立好这个起点,那么孩子便可以从一开始就走上正路。在我和不少家长讨论育儿经的时候,就听过这样的问题:孩子拿回家的第一个星期,他只不 过是一块小肉,除了吃、拉,就只会哭,你能教育什么?在原则层面上,家长在第一个星期里要教的是独立精神。从实际操作层面讲,就是要锻炼孩子睡觉的本事。 我曾经在美国各流行中文网站里搜寻有关孩子睡觉这个话题。对于孩子晚上哭,要家长抱,答案几乎千篇一律:你抱个一年两载,孩子就不哭了,也就熬出来了。

美国的理念不是这样的。医院里的护士曾经和我说过:如果你想让孩子睡小床,你就要从第一天开始把他放到小床上去睡;如果你觉得孩子哭得太厉害,就把孩子抱 到大床上来睡;几天之后,你再下狠心,把孩子放在小床上睡,孩子可能会哭晕厥过去,然后需要拿到医院急救的。依照这种说法,当我们把老大带回家时,就按照医 生的说法,在他神志最清醒的时候,把他放到小床上去睡觉,而且晚上上床后除了喂奶,不去碰他。结果这块小肉,哭了整整一夜(当然,隔一会要去他耳边说说话,增加他的安全感)。第一夜鏖战下来,我们有点怀疑医生、护士 的说法。随即私下讨论决定,给这个孩子一个星期的时间。如果一个星期以后,还不能进入正常,我们就采用中国式的抱的办法。

结果,第二天晚上,孩子居然自己睡过去了。到了三点左右,孩子饿了,才开始哭。这时我们喂一次奶,然后孩子就一觉睡到第二天,再没有哭。有时我们晚上起来查看时,发现这块小肉居然没有睡觉,在小床上安安静静地玩自己的手指头。几个星期以后,就会有一天,孩子会一觉睡到天亮。从这以后,即便孩子三点哭,我们也不喂了。有了老大的经验,老二也照章行事,结果完全一样,大闹了一夜了事。这样,我们每一个孩子,只有大概一个月的时间需要中间起来一下,然后生活作息就归于正常了。另一方面好处是,孩子只有在深度睡眠的时候,生长激素才分泌的最旺盛,所以能够睡大觉的孩子往往发育的更好。

这两个孩子各自有各自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大需要安慰的时候,就把袖子放在嘴边,用嘴拱拱,然后就自我安静了;老二就抱一个毯子。很长时间,她一定要抱同 一条毯子,拒绝用其它毯子。这样,一个礼拜后,体现在睡觉这方面,孩子就上好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第一课。有了这个起点,事后很多事情,我们都会尽量让孩 子为自己负责。例如,吃饭就要吃饱,一顿饭与另一顿饭之间不叫饿;长大以后,不挑食。依照美国这种育儿方式,我们的孩子,和很多别人的孩子比,在第一个星期,完成了那些被抱的孩子一、两年以后才能够做的事情。

没有带过小孩的人,可能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那些被孩子折腾的家长,如果细心,就会观察到:这种孩子对于家长的精神依赖(要求抱),不仅仅局限 在睡觉一方面。孩子有的时候哭是因为有事情,例如尿片湿了,或者是饿了;有的时候,单单就是因为他想让大人抱。如果有了晚上自己睡觉的本事,孩子想让抱的 时候,哭两声也就算了;不会像其他那些孩子那样,会越哭越厉害,一直到达到要求为止。这种通过哭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个很坏的习惯。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 只要哭到一定程度,家长就一定会满足,那么孩子就会逐步变得任性、蛮不讲理。有时甚至会在公开场合硬性地向家长提无理要求。相反,孩子有了第一周自己睡觉的经 验,他就会有一定的独立精神。如果一个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不会没完没了、靠耍赖来达到目的。大人要求他做什么事情,他也会尽量做好。

这个事情,看起来简单,实际不然。这是一个反馈系统。合作的孩子,享受到合作的好处,就会更加合作;意气的孩子,因为耍赖管用,就会愈加用蛮横无理来解决问 题。这样下去,就会成长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孩子。试想,一个孩子能够自我节制,和父母合作;另一个孩子,以哭、耍赖来解决问题。有了事情,意气用事,以愈来愈烈的哭来威逼家长就范。前一种孩子,会逐渐走上遇事讲道理,并且服从道理路。后一种孩子,发展下去,遇事不会理性分析,以理服人,而一切通过意气来达到目的。

所谓第一周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如果尽心尽力好好解决,这第一周的教育会有事半功倍的效应,会引导着孩子以“善”来解决问题。在另一个极端,如果家长不意 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跟着感觉走,从孩子一哭就抱,发展到哭得厉害才抱,直至孩子习惯于以“恶”来解决问题。如果这件事情不能好好解决,这就有一个分水岭的 效果。等孩子走上意气用事那条路以后,再往回扳就像把已经流下去的水给引回来那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样的家长,往往不会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往往会自我解嘲地说,孩子的教育是以后的事,或者是学校的事。说这话的家长,自暴自弃,放任自流。在这种态度之下,在通过第一星期的这个分水岭时流错了方向的孩子,就不太可能调整回来。很多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在这第一周过去以后,按着家长的教育方式,已经开始形成了。这就是美国人说的家长make who you are 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