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30, 2010

教育杂谈七:如何应付学校

这个题目,上文《教育杂谈六:当今学校的最大问题》里面已经基本上讲过了。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学校都有一个受官僚体制操纵、沿用百年以前的形成的那个早就与今天的科技发展不相称的教育制度的问题。这件事,不是几篇文章就可以解释清楚的。写了上篇以后,还有点意犹未尽,所以就再附加几点。

前些年,正当美国失业率低到创记录的时候,我的一个在中学当物理老师的朋友曾经向我介绍了一个调查:SAT分数超过50 percentile的人,有很多选择教中小学(美国的所谓K-12),但是在人们上岗5年以后,没有一个人还在教书。这说明庞大的官僚体制对于体制中的人起到了一个很大的压抑的作用。聪明人都不愿意呆在那里。结果,留下的,都是一些比较逆来顺受的人,或者是一些只想在家里当贤妻良母,不愿到社会上去奋斗的人。

这些老师最喜欢的就是俯首帖耳,叫他干什么就可以全部干好的学生。问题是,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成功依靠的,不是科科全优,而是可以把一件事做地道(这远远超过的一百分),做到有创见。我们走进一个商店,很容易区分出老板和雇员,区别就在于老板做事地道。雇员对一个公司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不如老板在乎。他们今天高兴,就好好对待客户;明天和老板怄气,就很可能将气转嫁到客户身上。今天的学校,最喜欢的,莫过于老实巴交的店员。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有老板心态的人。

更糟糕的,是老师之中,特别是在小学,女老师的比例奇高。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女老师,特别是脑子比较慢的女老师,通常不会了解男生。她们觉得,调皮捣乱就等于“坏”。美国有很多单身妈妈带儿子,这些单身妈妈本来就不了解这些男孩子的本性。这些孩子上学以后,这些女老师,和他们的妈妈一起,加重这种影响。这样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容易在孩子的性格上看出来。

举个例子,加州有所谓Special Ed班(有些学区甚至有Special Ed学校)。所谓Special Ed就是特殊教育。理论上说,是说把一些需要照顾的孩子搞到一起,这样方便学校为他们提供特殊照顾。但是,问题就是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往往是有问题的孩子,包括从监狱里刚放出来的孩子,怀孕的女生,刚刚生育的女生,有残障的孩子。Special Ed的原意是小班提供帮助,结果却会迥然不同。

教Special Ed的老师都知道,你不能有一时一刻后脑勺对着这些学生,老师不能站在学生中间(一定要背对着墙)。不说别的,如果他们的眼睛离开了这些学生,下面发生的事情就是他们会立刻闻到大麻的味道。很多残障孩子的家长,说什么也不让他们的孩子去享受这种特殊照顾。

Special Ed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老师素质的问题。其实即便是监狱里刚出来的孩子,都是很幼稚、可爱、不坏的。他们的问题就是不怕和老师作对,而且为了在他们的朋友面前显示他们的能力,故意和老师作对。对于老师来说,认清这一点是打开这批孩子心灵之锁的钥匙。如果老师可以针对那些捣乱鬼,讲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这件事可以简单到给他们讲一个故事,即便是没什么意思的故事),都会导致这些最闹的孩子会出来管理秩序。孩子的求知欲是老师最大的同盟。但是,Special Ed的老师大都还不如一般老师,更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结果,就等于把这些孩子扫入了垃圾箱。

解决Special Ed的问题,其实也很简单。美国一堂课四十到五十分钟,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每节课少上五分钟,老师用这个时间,带着孩子在操场跑步。这样一来,原来嘈杂不堪的课堂,就变得完全可以上课了。目前学校里的问题,不是教师不知道如何解决,而是不愿意解决。家长要有意识地逐步告诉孩子学校的这个本质,不要让孩子太天真,然后产生困扰。学校和其他政府机构一样,是一个需要利用、对付的地方。老师只不过是挣钱吃饭的官僚而已。孩子的根本发展,和老师的切身利益没有什么关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告诉孩子这个关系:你病的时候,老师怎么办?打电话给爸爸妈妈,要爸爸妈妈带回家是不是?你病的时候,谁照顾你?爸爸妈妈还是老师?问过这几个问题以后,孩子就会理解这个关系,就会掌握分寸。换句话说,老师安排的作业一定要按时完成,老师鼓励学生做的事情,如果孩子不喜欢,不做也罢。这个掌握分寸的本事,在孩子的一生中,都会很有用处。

学校的本质就是以一个模子,向所有学生不分青红皂白地扣将过去。这样,老师才会有教了两年以后,就可以全然不动脑子,逼着眼睛都可以教的感觉。而孩子各有各的性格,家长需要的就是协助孩子认清自己的性格,发挥自己的性格,这样才能增加孩子日后在社会上成功机率和降低成功的难度。换句话说,教育中共性的问题由学校解决,个性的问题要家长自己解决,不能指望学校。解决个性问题需要创造性。所以那些以工作太忙当借口,把一切推给学校的家长,就会出问题。

当年Bush总统到学校做毕业演讲时说过不少次这样的话:“下面的那些平均成绩是C的学生,你们听着,我站在这里就是一个铁证,你们是有前途的。”(当然,家长还是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得A,因为在美国得A实在是太容易了。)也就是说,即便孩子满足不了学校的要求,也不会影响孩子日后的成功。但是,如果家长帮助学校把孩子的个性给扼杀了,那么即便孩子的高分,日后的发展也成问题。

刚来美国的时候,在大学里,我就听到过“C学生的报复”这种说法。也就是说,很多C学生,虽然在学校里不行,到了社会里,反而会很成功。无论从声望,还是从挣钱的角度,他们都远远超过他们的教授和成绩是A的同学。而且,他们的日子,过得比那些相对更乖孩子舒心,因为他们更能为所欲为,更能畅所欲言。

中国人的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就是自己的事业没搞好,随即想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而不想想孩子的兴趣在什么地方,孩子想干什么。这样家长,为了让孩子实现家长的理想,就成为了孩子实现孩子自己理想的绊脚石。所以说,家长的眼光要放远一些、宽广一些,这样孩子的眼光也可以放得远一点、宽广一些。能上好学校自然好;上不了,照样施展自己的理想,顶多路程长一点,时间长一点,但是要活出自己性格的关键不会丢。

(待续)

Monday, October 25, 2010

教育杂谈六:当今学校的最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孩子开始上小学的时候,其基本世界观(例如遇到事情是对付还是把它搞懂)已经形成。不说别的,从回家的第一个星期算起,孩子已经经历了三百个星期了。在这个时候,家长想改变孩子的原始世界观,已经很难了。当然,至少在小学,甚至初中,孩子的坏习惯是可以纠正过来的。但是,这种纠正,发生得越晚,对于孩子来说就越困难,有时也会很痛苦(因为需要改他们既成的习惯)。如果发生改变的时间太晚,那么即使成功地纠正,即便孩子可以开创出一个成功人生,那么仔细观察,这种孩子的人生之中就会有很多不自然的地方。

天下成功的人有两类,有些人的成功是自然而然、自觉自愿、没有被自己逼迫或者被逼迫成分的,另一些人的成功是自己把自己给逼出来的。前面这种人,跟着感觉走(因为他们的感觉正确);后面一种人,跟着理智走(因为他们的感觉不正确)。在美国这样不论出身,只论能力的自由市场里,行行都可以出状元。能不能成功,很大程度上不看你干的事情是热门还是冷门,而要看你能不能比别人干得好。不用想也可以知道,那些喜爱自己工作的人在这方面占很大便宜。

全世界的学校,只要是政府花钱,那一定是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任何庞大的官僚体系,其第一功能就是为自己(即官僚和教师)谋福利,而不为其客户(即学生和家长)谋福利。这和自由市场里的企业性质是截然相反的。经过多年的锤炼,学校往往自有一套对付学生的办法。如果学生、家长的要求影响到这套体系里面的人的利益,这个体系就会群起而攻之,非将你置之死地而后快。今年加州Meg Whitman竞选州长行将失败,就是因为受到教师等工会的强烈反对,而民众只想政府多在教育上花钱,而不进一步想这个问题。

这种官僚体制反改革的能力极强。在美国,每家每年都出很多税钱,来支持这个庞大的学校系统。如果一个家长不喜欢这个学校系统,他自然可以把孩子送到别的学校去。问题是一个家长不利用公立学校,这个公立学校系统是不会把这个家长付给它的税钱退给家长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早就有所谓voucher建议。所谓voucher,就是政府给每个学生发一张voucher。学生可以在上学的时候将voucher交给学校,学校就可以拿这个voucher去政府领钱。这样,一个市场竞争环境就建立起来了。但是,这样一个建议,教师团体极力反对,谁支持这个建议,教师团体就将成百万计的政治献金捐给对方。这样,voucher这个主意已经存在几十年了,那个州都不能全面实行。2007年出任华盛顿特区学区总监的Michelle Rhee(韩国裔)进行了一些小规模改革(她反对voucher),颇有成效,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那些享受到她政策好处的华盛顿特区居民,特别是黑人,早已被蛊惑得开始反对她了。(黑人对Rhee的支持从2008年的50%,已经降到今年的28%。)估计她已经时日不多了。如果华盛顿换上一个反她的总监,用不了几年,华盛顿的教育质量有会回到Rhee上台以前的水准。

从小的方面讲,学校里的老师经过多年的磨练,已经磨出来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对付学生的办法。他们的成功关键就是以官僚体制来对付个体家长:你一个家长有能力和官僚体制踢皮球吗?教育系统用家长的税钱和家长作对,如果家长和这个系统硬拼,那还想不想挣钱叫房地产税给教育系统了?在这种体系下,家长满意不满意学校都挣一样多的钱,谁真正地去考量家长的需要?对付学校的唯一办法,就是家长把房子买在好学区。这种做法首先不能改变根本状况,其次在好学区,能干的家长团结起来,可以通过选举合格人员到教委(Board of Education)来控制学区(Unified School District),以图把学区搞好。而那些坏学区,就会因为缺乏有效的民众参与,变得日益官僚,没有效率。

在美国,近几十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采取Home School(在家自学)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这是不可能的;而且,Home School的孩子,缺乏和其他孩子交流的能力。最大的问题,还是家长要一方面在家里教育孩子,另一方面得不到任何退税来协助家长做这个工作。

官僚体制下的学校的最大问题,就是老师和学生互相糊弄。从老师方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把经书念完了就了事。从孩子的方面来讲,我只要把那些经书读懂,然后完成作业,我就交差了。这种情况早就发展到学校是个机器的程度。自然,很多家长说:孩子能够考试全优,我们就满足了。除了全优,我们没什么别的要求。持有这种看法的家长,对全优的孩子沾沾自喜。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上哈佛兴高采烈,而不去想进一步的问题。有一次,一些Arcadia的志愿者和我们一帮律师搞慈善活动,活动后吃饭,有一个支援者就很自豪地说:我的女儿现在正在读哈佛法学院二年级。同桌的两个律师异口同声地说:“I am so sorry to hear that.” 那位志愿者坐在那里,不知道该说什么。这位妈妈完全不了解她女儿毕业后面临的艰苦爬坡。

这种官僚体系最欢迎的是那些聪明、有奴性的学生。而对那些独立自主、有创造性的孩子,学校是不喜欢的,因为这些孩子往往在他们喜爱的科目花大精力,而忽视其它科目。反之,奴性学生(和奴性家长)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弱项上。结果是孩子不喜欢干什么,学校、家长、孩子个人就奴隶干什么。

因为正面对抗教育系统对绝大多数家长来说是空中楼阁(况且私营学校有私营学校的官僚体制),所以对付教育系统这个蛮不讲理的庞然大物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就是家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讲过,家长的教育应该在孩子上小学以前完成(包括自动学习的习惯,有自己的兴趣,独立自主等)。好在美国的学校表面上号召、鼓励学生独立自主(independent),而且课业(和中国比)异常的轻,所以孩子们还是可以在缝隙中求生存,在学校里保持上学前获得的那些独立学习的习惯的(也就是说孩子要明白:该应付的要应付)。

华人家长的最大问题就是不仔细想教育,而盲目注重分数,站在学校一边,助纣为虐(例如,忽略孩子的优异科目,而逼着孩子将时间、精力放在他们学习的弱项上),把孩子仅有的那一点自学、自己决定自己想干什么的优秀品质,在幼苗期就给扼杀了。如果学校和那些糊里糊涂的家长占了上风,学生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个痛苦的事情。结果,孩子就不可能快活,不快乐,甚至自暴自弃,上个学期全A,这个学期全C。这种实例,在我身边就发生过好几起。Bill Gates今天那么成功,和他受到的教育十分不开的。当年他在哈佛还没有读完本科,就想肄业出来工作,是得到他家里的支持的。这样的家庭,肯定从Gates上小学开始,就没有把学校和教育混为一谈。

总之,教育是一件事,让学校高兴是另一件事。家长绝对不能以“我的孩子又不是神童”为借口,盲目地跟着学校敲锣打鼓。(有关“不是神童”论,我在这里要插一句话:我这辈子听到过无数人向我证明我不是天才。当年我在弗吉尼亚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至少有三个教授,包括系主任,当着我的面向我长篇大论、深入浅出地论证我不是天才。我的指导教授更是三天两头地向我确认这个事实。当然,学校一定是想说服学生及其家长,学生个个都是庸才,所以学校的机械性灌输方式是合理、正确、必需的。但是,这是学校向家长变的一个小魔术,因为这里的问题不是孩子是不是神童,问题是你想不想让孩子变成自己的主人,问题是你是否允许孩子追求自己的幸福。要知道“追求幸福”可是美国梦的一部分,是在《独立宣言》里明文确立了的。一旦放弃这点,那就立刻引出另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来美国?你的人生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是一门艺术,而对付学校是一个技能问题。我们要认清,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不具有思考能力的庞然大怪物。(如果教育系统讲一点点道理,那华盛顿特区的家长,为什么能被蛊惑得如此反对一个把他们孩子教好了的学区总监?)我们对学校的态度,要像对付机器那样:这个机器能干好事,也能干坏事。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出办法,利用这个机器的好性能,同时有意识有步骤地去避免这个机器伤害我们的那些性能。(这就像我们做菜用刀子那样,我们要让刀子切菜,而不是我们的手。)

只要我们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研究出一个充分利用学校的方案(要包括对付学校的方案),学生就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同时还可以充分开发自我。这在美国是完全可行的。问题是很多家长不了解,处理这个问题的最佳时刻是幼儿园和学前班。如果在孩子上小学之前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孩子就已经落后了。如果等孩子到了初中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已经为时已晚了。

(待续)

Sunday, October 17, 2010

教育杂谈五:如何帮助孩子学习

学习有两种,一种是自我驱动的(即孩子自主、自动地学习),另一种是被逼的(即被别人逼着学习)。只有第一种(主动)学习有真正意义。最好的办法,是身教,而不是言教。也就是说,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的模仿天性,以身作则,这样孩子就会照葫芦画瓢。以前有一段时间,我天天弹钢琴,但是最近比较忙,弹得就不多了。但是,孩子没事的时候,却会去弹。他们这种通过实践摸索音乐的方式,看起来的确很有意思。这样做有很多好处:第一,孩子会慢慢习惯自己发展自己的爱好;第二,通过自己的爱好,孩子们可以亲身尝到“知识就是力量”的味道;第三,孩子们会领会,天下的事情,没有哪一个是简单的。一定要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即乐趣)。

举另外一个例子,很多家庭都在孩子上大学以前带孩子去欧洲玩过至少一次。不少家庭每过一两年就会到欧洲去一趟。但是,不同的玩欧洲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截然不同的影响。简单地说,有两种玩法。一、我们可以随团旅游,8天走11个国家;二、我们可以10天呆在同一个城市。西欧国家,从意大利、西班牙、上行到法国、德国等,各个国家有自己的语言与风俗。如果快速旅游,孩子们就会走马观花,体验不到文化。另外,随团旅游(或者游轮旅游)的弊病是他们总把你带到旅游景点。这些旅游景点往往充斥着游客,那里的当地人都想卖纪念品给游客。有些游轮甚至把你带到游轮公司开发出来的海滩,那里只有游轮带来的人和游轮公司的雇员。这种游法,一个人可以漫游全世界,但是什么文化都看不到。

我们在外面旅游的时候,经常故意避开旅游景点。即便去,也是点到即止。旅游景点只有大量的旅游巴士,一大群垃圾贩子(他们自己把那些垃圾称为旅游纪念品),加上二十分钟就要回车的那些嘈嘈杂杂的游客。在那里呆的时间一长,人就会头痛。那里惟一没有的,就是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要知道,所有的旅游城市,都有自己文化的一面。他们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有自己的语言(有别于表演给游客看的那种假文化)。去领受一下,是一件很开眼界,很有意思的事情。当然,如果我们想开这种眼界,我们就要敢于脱离美国文化,脱离美国导游,甚至脱离英文。这就意味着我们要适当地学一些各种各样的语言。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老实说,欧洲人不像美国人那样,只会说英语。很多人都会一些英语。往往只有在小城市,你才会遇到一句英文不说的人。一个人只要说英文,就可以玩欧洲。当然,本地语言说得越少,领受到的东西也就越少。)

对于大人来说,学外语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防治老年痴呆的办法(见《青春永驻的妙方:学外语》一文)。同时,我们在学外文的时候,孩子就会看着我们在家里学外语,然后就操着这些刚刚学会的语言到那些国家去实际应用。无论我们讲得多么蹩脚,都会给孩子一个学以致用的例子。这样,逐渐地,即便家长不督促孩子学习,孩子们也会慢慢地进入这个自主学习,以学为乐的环境中来。当然,干这事要有耐心。

我觉得孩子最需要的是自由空间。家长大可不必穿梭于绘画班、钢琴班、跳舞班、网球班、空手道班之间。只有放孩子一码,孩子才会有闲,才会有心思去开发自己的爱好。一天到晚忙兮兮的人,是不会去琢磨他们自己想干些什么的。换句话说,一个人首先需要有闲,然后才会去想干什么自己才会获得最大的乐趣。从表面来看,这样做可能会浪费一些孩子的时间,但是从长远来看,孩子们会学到自己规划自己的时间,自己为自己寻找乐趣,寻找职业的能力。(在美国,如果一个人不热爱自己的职业,是不可能把工作做好的。)所以说,这个“牺牲”是值得甚至是必须的。

督促孩子学习的一个误区,就是家长帮助孩子做作业。其实孩子已经在学校里听了一天的课了,好不容易回到家里,绝对不需要什么人把这些陈芝麻、烂谷子再唠叨一遍。孩子做作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孩子独立工作的机会。有一些家庭,特别是华人家庭,大人生怕孩子的功课不出色,结果孩子每天一定要等着家长和他们一起做作业,否则不动手。有的家长甚至变相地帮孩子做功课。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上面讲过的作业是让孩子独立工作的机会,家长没有必要帮孩子做作业。如果孩子不会做作业,那说明孩子在课堂上没有听课。解决的方法是要求孩子在课堂上听课。对于那些需要孩子发挥主动性的作业,更需要孩子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来做,而不能由家长代劳。孩子自己写作业,做手工,自然不如和家长一起做做得好,但是作业是让孩子发挥独立思考、独特的创造力和独立完成工作的机会,家长的帮助往往造就孩子懒惰、依赖、以及丧失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道理,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很多家长做不到。

孩子自己做手工。做多了,就会有兴趣。例如,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见到一个STOP牌子。就会问:这个牌子上说的是什么?看到一个商店的OPEN牌子,就问:这个牌子是什么意思。我儿子发现商店的牌子一面是OPEN,另一面是CLOSED。他在学前班的时候,就自己找了一张硬纸,在一面写上OPEN,在另一面写上CLOSED,挂在他的卧室门上。他睡觉的时候,就把牌子翻到CLOSED;醒来以后,就翻到OPEN。没人叫他这么做过。教育最可贵的结果就是孩子在没人要求的时候主动找事情做。当然,有些时候,家长可以促进以下。例如,你可以让孩子帮忙做些事挣一些钱,或者干脆就给他们一些钱,然后让他们算这几十块钱的账。无形之中,他们就把加减法给用熟了。(当然,这里有老大利用他的知识优势骗老二钱的问题。我们家的老大就用一些硬币把老二手里的纸币全给“换”走了。)

我很喜欢看书。在家没事的时候,通常是看书,从来不看电视。有意思的是,我经常发现儿子、女儿没事的时候,也抱着本书看。学校里,儿子在上学前班的时候,只要你登记,老师就会单独辅导孩子读书。我们因为太忙,从来不参加这种活动。所以老师一直觉得我儿子没有阅读水平。但是,到了年末,老师把所有学生都考了一下。她的办法就是找了一些这些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比他们的程度高一步的书来让他们读。据老师自己的说法,我儿子居然可以正确地读出一些他根本不可能理解的内容。她惊讶地说他的硬阅读能力(cold reading ability),远远超过那些被她单独指导过的学生。

当然,我们也有意识地教孩子一些知识,但那都是随时随地发生的,而且多半发生在户外(因为我们在家的时候,大多在做自己的事。不太管孩子学习的)。灌输知识其实是一个很不好的教育方法。我就看到过三、四岁的孩子,背诵什么锄禾日当午,简直就是开玩笑。那样的年纪,他们的问题是饭放在桌上不吃,而不是没饭吃,怎么可能了解中国农民之苦。让他们学这些他们不可能理解的内容,除了哗众取宠,没别的用处。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就一定要让他们学习那些他们可以理解的内容。对于大人来看,可能太小儿科了,但是这些小儿科的东西,才可以真正唤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只有孩子有兴趣,才会有自己做OPEN/CLOSE的牌子的事情。这种自发的举动,比家长拔苗助长要可贵百倍。这些可贵的品质,是要通过培养,而不能用灌输的方式。至少在美国,孩子的未来,从很大程度上讲,就要看他们能不能自发性地学习、创造;能不能自发性地开发自己的特长;犯了错误(例如选错专业)之后,能不能自发性地重新再选一个。这些品质,对孩子们日后的发展,是会起决定性作用的。值得庆幸的是,一旦孩子尝到学习的甜头,他们就会自己去学习,良性循环也就因此建立,不必家长天天亲自督战。这可能就是古人所谓的“无为而治”吧。

从一个很实际的角度讲,我们大家都很忙,十分需要这种一劳永逸式的教育。

(待续)

Monday, October 11, 2010

教育杂谈四: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

上篇我们讲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引导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直至他们体会到那件事情的乐趣,开始主动地去做为止。下一个问题就是,要该让孩子干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可能是从不应该让孩子做什么入手。

我们在第二部分讲过新生儿回家第一天不愿意自己睡觉的问题。在医院,孩子的房间里,彻夜灯火通明。孩子在半夜里,又吃又喝,刚回到家,有一个倒时差的问题。那么,如果父母用抱来解决问题(不管是父母抱,爷爷奶奶抱,还是保姆抱),那么孩子就会产生依赖性。如果孩子有了依赖性,这对于他们的一生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阻碍。

不要小看这种依赖性,如果家长不认真对待,它是可以一直延续到高中、大学、甚至孩子的一生。目前学校里,老师很愿意干的事情,就是给家长布置作业,要家长干这个,干那个。这时,如果家长盲目依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而不注意这里面的问题,那就会带出一些问题。举个例子,老师很喜欢叫低年级的孩子家长给孩子听写单词。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家长念词,孩子写下来不就完了吗?其实没有那么简单。问题是,如果孩子能够写下来,家长听写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孩子已经会写了);如果写不出来,下一步家长又如何做呢?老师要家长听写的窍门就在这里。如果老师要求家长帮着学生背单词,那么家长就会说:“那你上课干什么了?”但是,如果老师只要求家长“听写”,老师就把老师的事情,转嫁到家长头上了。

学校里,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多如牛毛。我就见过很多家长,他们自己不仔细想这些事情,一味地照着老师的办法干,其结果就是孩子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家长,发展到在学校不听课(在学校里玩,体现在上课不听课、说话、逗别的孩子玩等等,会被老师和同学认为是捣乱)的程度。对学生来说,反正回到家里以后,还要来一遭,为什么要在学校里解决问题?

一个孩子,缺乏独立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等孩子上了大学以后,不会有人再每天晚上帮他做白天他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等孩子到了社会上以后,更不会有人明确地和孩子说,你今天晚上回家的作业是什么(因为这违反劳工法)。但是一个人想干出任何漂亮的事情来,光凭早九晚五,不拿钱就不干,是不行的,一定要在家里做事。这种学习的主动性,是进步的根本。记得我当年在美国,我父母很多年没有机会来看我,后来他们终于来了。我父亲见到我的住处后,第一句话就说:“不错,到处都是书不错。”他接着说:太多的人,一从学校里出来,就觉得毕业就等于不再需要学习。然后,就不看书了。这很危险。其实,只要一个人喜欢看书,无论他看什么书,只要不是纯粹消耗时间的那些通俗小说,总是会有进步的。人生自己写自己的历史,靠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如果一个孩子一辈子被动学习,那么从学校出来以后,就很可能有一种“终于把书读完了”的感觉,而会停止读书。我就看到很多我的朋友家里,一个小小的书架上,一共只有那么几十本书,而且很多是工具书、垃圾书。所以说,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有意识地避免孩子的学习依赖性。当老师要求家长听写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和孩子解释:老师要我听写,如果你会,这是不必要的;如果你不会,光听写没有任何用处。这样,你就可以要求孩子独立完成记忆,“如果你记不住,再来找我。”至少在美国的学校里,学校的负担是很轻的,我很难想象一个主动的孩子需要家长帮忙背单词,或者做类似的动作。我只这样地和我的孩子说了一遍,然后就再没有给他听写过,而且他每次的成绩都基本上是满分。(当他把Salmon拼成Samon的时候,我还表扬了他一番,因为他没有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思考拼出来的。)当他了解到,由他自己主动背单词,是最省时间和精力的方法后,孩子就会很心甘情愿地自己把自己的事情搞好。这样,一点一滴地,孩子就不依赖大人了。

在今天这个高科技时代,孩子们除了家长,还可能依赖高科技,如电子游戏、电视、种类繁多的通讯工具等等。很多新的科技产品,如苹果出产的iPad,搞好了,帮助我们干一些事情;搞不好,说简单了,就会让我们玩物丧志。这种玩物丧志,实际也是一种依赖。人的心理,对一个电子玩具一产生依赖,一没事情,就去玩这个电子玩具,而不会主动地去干什么正经事情。我们在餐馆里就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家在外面吃饭,大人都在聊天,孩子却在边上玩电子游戏机,一刻都不停。大人也不问问,这种情形有没有什么问题。我相信这些家长,都觉得孩子一玩电子游戏,就不再打扰大人了,这样挺好。但是,实际上,却助长了孩子对电子游戏的依赖。很多家庭,为了避免孩子依赖这些电子玩艺儿,把电视都给卖了。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里也一直没有电视,省得保姆带着孩子看电视。

第二,在美国,很多人讲一定要顺着老板,千万别和老板顶着干。但是,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事实:一个公司里面,最缺乏的就是经理人才,也就是那些能肩负起责任,能够自我约束,同时能够领导别人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让很多人齐心合力,把一件事情做好。

如果一个人一味地顺着老板,那么没人会看到他是否具有上面讲的那些素质,等到公司要提升什么人的时候,老板自然不会想到他。

这一点,中国文化对孩子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影响。中国人见了孩子就用“乖”不“乖”来衡量。岂不知,“乖”就是听话,就是唯唯诺诺,也就是说没有主见,盲目地跟从他人的意见。在英语里,就没有乖这个字,因为大家不用这个标准来评价孩子。

第三,有了主见,还要有能力将这个主见付诸实施。这就要看一个人的组织能力。组织能力的基本,就是通过讲理的方式,协调并且鼓励很多人齐心协力,往一个方向使劲。

这种组织能力,起源于孩子的幼年。很多孩子的环毛病,来源于大人带孩子时候粗心。当一个孩子有要求,来好好地和大人说的时候,大人不管;等孩子大哭大闹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人就妥协。这样形成的条件反射,进而培养的个性习惯,和社会上需要的恰恰相反。

我们在工作中就经常会遇见一些人,他觉得如果不没完没了地骚扰律师,律师就不会好好地为他工作。这种待人处事,缺乏真诚的做法,在一个团队里,是很危险的。

上面说过,唯唯诺诺的人,只要能把本职工作做好,虽然提职的时候,老板想不到他,但是公司裁员的时候,老板也想不到他们;对于那些不能在一个组织中正常工作,而总是阴阳怪气、胡搅蛮缠的人,不光提薪提职轮不到他们,公司一裁员,老板就会首先想到他们,而且会想: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独立、有主见、讲道理,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一点:做人要正,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不来那些没用的。这一条在中国可能会有问题,因为你在学校不给老师进贡,就不能受到平等待遇;进贡以后,就可以享受特权。进入社会以后,一个人不可能不受到社会这个大染缸的侵染。但是在美国,家长没有这个借口,孩子不正,基本上既不是孩子的问题,也不是学校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

当然,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独立、有主见、讲理,而且各方面的要求,例如自我约束的能力。而且,教育的各方面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外面唯唯诺诺的孩子,在家里往往是趾高气扬、胡搅蛮缠。没有自己管理自己能力的孩子,就会缺乏独立性,进而有依赖心理,缺乏主见,缺乏管理他人的能力。从另一个方面讲,一旦家长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家长不主动地做什么,好习惯也会自己找到孩子头上。这就是教育得体的效果。家长注意得越早,越细心,就越早地进入这种无为而治的境界,孩子也就会自己把自己教育成有用之才。在正常情况下,这个工作应该在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以前完成。

对于那些孩子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家长来说(特别是那些孩子已经上学的家长),孩子下次胡搅蛮缠的时候,就是家长开始尽做家长的教育义务的最好时机。

好孩子都有独立性;办事讲道理,不乱闹;凡事有自己的主见。只有这样的孩子,才会自觉地、主动地吃好、玩好、学好,才会精力十足,才会朝气蓬勃,才会活泼快乐,才会前途无量。

(待续)

Friday, October 8, 2010

诺贝尔委员会今年终于干了几件人事

刚刚听到诺贝尔颁发的和平奖,我都不相信我的耳朵。难道诺贝尔委员会居然真的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

这是今年的物理学奖和文学奖之后,诺贝尔委员会干的第三个人事。

奥巴马(去年吃错了药的诺贝尔委员会评选出来的和平奖得主)也居然立刻出来讲了几句人话(虽然是文字,没有图像,所以传播范围一定很有限)。奥巴马上台之后,最喜欢和各式各样的人民公敌站在一起,嘻嘻哈哈。这是臭名昭著的。导致下定决心不找奥巴马麻烦的布什前总统都主持召开世界人权研讨会。

世界上热爱和平,热爱自由的人们,终于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Monday, October 4, 2010

教育杂谈三:什么是教育

很多人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即便觉得教育是家长的事,他们觉得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从上小学开始。也就是说,在孩子被学校以分数来衡量其学习成绩以前,很多家长觉得教育不是一个问题。

以前美国有人曾经写过一本畅销书,他说一个人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在幼儿园已经全部学到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个家长可以真正“教”孩子的东西,到了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上学后的孩子,家长就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开始自我发现,自我发掘,自我发展,因为到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已经不再是一块海绵,无条件地吸收外界。他们已经开始有判断能力。所以家长也就需要让他们用他们自己的判断能力,自发的热情和动力来发现、发掘、发展他们自己。

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搞清楚教育是什么。从根本上来说,教育就是让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直到他们尝到甜头,能够用自发的热情来做这个事情;或者改变孩子现在做事的方法,直到孩子完全意识到新做法的益处,主动地用改用新的办法来做事。当孩子走在正路上的时候,家长不必再教育什么,做好参谋和助理的工作就行了。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孩子呢?简单地说,有效的教育一定要依靠一个清晰、明确的快速反馈系统。当孩子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的时候(如主动观察、描述事物),家长需要迅速给孩子一个正反馈;相反,如果孩子干了不该干的事情的时候(如在过马路的时候不看车就猛冲乱撞),家长需要迅速给孩子一个负反馈。这个反馈系统,只要足够快,足够强烈,在孩子们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或者是孩子走歪路走得还不远的时候,很容易改正不好的习惯,建立起良好的习惯。

当年,我们一群孩子在北京的一个研究机构大院里长大,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些父母双方都是研究人员的孩子,学习比较好。相比之下,那些父母中只有一方是研究人员的家庭,尽管孩子受到更加周密、细致的照顾,他们的学习却不如双研家庭里出来的孩子。(当时任何家庭都没有保姆。)一般来说,研究人员平常没时间,做起事情来都很讲效率。而那些非研究人员,当时都被安插在机关里,做一些很轻松的事务性工作。结果这些人就没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和家庭妇女差不多。她们虽然有更多的时间来督促孩子学习,但是他们的懒散习惯,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显然超过了正面影响。所以,照顾得细致入微,应该远远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建立起好习惯重要。

今天在美国,生活不易,所以多数家庭是双职工。但是,不幸的是生了孩子,除非父母来美国帮忙,多数都雇保姆来看孩子。保姆的问题,更甚于我们当年大院里的非研妈妈。除了她们没有在美国获得专业工作的能力外,他们还活得极其不自在、不高兴。你在大街上,就可以看到一家人,父母还算高高兴兴,但是小推车里的孩子,却和推车的保姆一样愁眉不展,而且这些孩子常常面黄肌瘦。当孩子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如果完全交给保姆管,就会有这个问题:首先,保姆将他们那种对生活消极的情绪带给了孩子;其次,保姆会把他们的坏习惯(例如在家长面前一套,背后一套;做事表面文章,糊弄家长;生活懒散,一天到晚看电视;做事没有原则)也传染给孩子。

对于保姆来说,她们最不能做的,就是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因为那些心中不想教育的家长,看到保姆在孩子哭的时候把孩子扔在一旁不管,是会觉得保姆不尽责的。所以为了显示自己尽责,孩子一哭,保姆立刻就回去抱孩子。孩子一哭就抱,等同于鼓励孩子用哭来达到目的,时间长了,孩子行为上变得爱耍赖,心理上变得爱自怜,同时产生对保姆的心理依赖。表现就是孩子没了保姆就又哭又闹,家长自然也就把这个现象翻译成这个孩子跟这个保姆真亲,这个保姆好。

保姆带小孩,最大的问题是她们没有想过如何教育孩子,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很多保姆自己也是做事毫无章法,当她们在应对各种事情的时候,所作的决定随机性很大。保姆的反应一复杂(例如她们让羡慕或嫉妒操纵她们的决定),随机性一大(例如保姆想发无名火),依赖反馈系统的孩子就糊涂了。这样,即便家长给了孩子正确的反馈信号,孩子恐怕也不会做出响应了。而且保姆往往不对孩子解释她们做各种反应的理由,所以孩子很难搞明白保姆在根据什么作决定。除此之外,如果孩子还看着保姆在家长面前低眉顺眼,在孩子面前横眉立目,那孩子就彻底搞不懂这个世界是怎么一回事了。

但是,孩子总还要成长,其结果就是孩子照着保姆的样子,做事没有章法(也就是不依据正确的逻辑和道理来作决定)。这样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消极,不快乐,对自己和他人没信心。我上面说的是保姆主观上想好好干,想尽心尽力,但无法避免她们的天性带来的问题。换句话说,即使保姆想尽心尽力地带孩子,不由自主地,保姆还是会把她们做事的坏习惯,对生活的消极态度等等传给孩子,使得她们带的孩子在品性上更像是她们的孩子(因为只有她们在有效地影响孩子)。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保姆的时间观念往往不强,结果会给孩子带来很坏的影响。一个人没有时间观念,干起事情来不可能有效率,在这个世界上,就会被人看不起。这样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就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当年我在富士胶卷工作的时候,就注意到,每次我去见总裁,他都会在我走进他房间的那一刻看表。看到我几乎是踩着约好的那一秒进去的,他脸上就会洋溢出一种欣赏的表情。从某种程度上说,他这是在考核我的婴儿教育。反过来,如果我的时间观念不强,他就很可能不会做我的fans(粉丝的音译),从而在公司给我尽可能大的空间来实现自己的想法。

再举一个例子:今天的孩子,人人有饭吃的。但是为什么那么多孩子面黄肌瘦、面无表情,而另外一些孩子却红光满面、精力充沛、神气活现呢?这个问题的根本是有些孩子有吃饭的问题,另一些没有这个问题。吃饭问题显示在几个方面,第一是不挑食,第二是饮食结构合理,第三是吃饭的时候能够吃足量。惯孩子恐怕是造成不佳饮食习惯的根源。在婴儿期,孩子吃婴儿食品。有些中国父母,自己去品尝那些婴儿食品,觉得婴儿食品一没味道,二发腥。他们就觉得给孩子吃这些东西是委屈了孩子,所以就给婴儿做大人饭吃。当然,孩子一旦养成口味,是绝对再也不会回去吃婴儿食品的了。但是,婴儿身体用不到多少盐分、糖分,给他们多余的盐、糖对他们只有害处。有一次,我们在外面给孩子吃婴儿食品,有一对中国老人就走过来,非常和善地问:你们有没有吃过这些婴儿食品?很恶心的。我们就笑着说,吃过,但是这种食品对孩子有好处。这对中国老人就对我们现身说法,说他们做得多么多么好吃。孩子多么喜欢吃等等。但是,我们看了看他们推着的那个孩子,和我们的孩子一比较,就很容易辨别出来他们惯孩子的结果:他们推的那个孩子,就属于面黄肌瘦的那种。(当然我们没好意思指明这一点。)

从理论上来说,孩子的饮食,如果单凭孩子的味觉来决定的话,那么孩子的营养就一定会有问题,因为今天的垃圾食品,包括各类快餐、工厂制成品、冰淇淋、巧克力,都比健康食品含更加高的糖分,盐分,孩子不仅更喜欢吃,而且还会上瘾。如果一味满足孩子对这种口味的要求,就会影响他们的正常三餐。也就是说,如果家长在饮食方面完全顺着孩子,孩子就不可能有健康的身体。

世界上的很多乐趣,是要先吃苦,后收获的。没有付出,就不会有获得。一切听孩子的,那孩子就很难享受到这类乐趣。我女儿四岁的时候,和我们一起爬山,有一次,我们在Joshua Tree国家公园去看Hidden Oasis,来回走了8英里山路(约13公里,即使对大人来说也是艰苦的挑战)。快回到停车场的时候,她因为要和她哥哥比赛,一路小跑,看到的人就问:你走到头了吗?她就正色地、气喘嘘嘘地说:这条路太远了,你们见到一英里标记的时候,就要折回头,否则天黑前回不来的。听的人都笑死了。她率先回到停车场时的那种神气活现,飒爽英姿,不是呆在家里可以培养出来的。只要孩子尝到乐趣,都是愿意付出的,不必督促。我一说:“Want to go hiking?”这些孩子总是立刻就跳起来说:“Yes!”没有一次说不的,就连他们在生病的时候,都会说“Yes.”

良好的反馈系统,除了可以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把孩子领上正路,还会给孩子一个边界概念。这个边界不可跨越;但是边界之内是孩子的自由。在清晰定义的边界内,孩子可以充分发挥自我。反之,如果孩子被恶性循环控制,被惯坏了,那么孩子就会很消极,对什么都说不。我就见过被惯坏的孩子,在迪斯尼乐园里面还要怨这怨那,一会叫热,一会叫晒,一会又叫累。这样的孩子,如何能够开始一个快乐人生?问题是,这些孩子的家长,往往以为惯孩子就是爱孩子。要知道,爷爷奶奶惯孩子也就罢了,父母的职责一定是教育。

回到《教育杂谈二:教育最关键的时刻》里谈到的时机问题,解决孩子的问题,越早越好。越晚,孩子就会在邪路上走得越远,改起来也就越加困难。但是,无论多晚,总比以后再说来得要早。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家长要明白这个反馈系统的机制,并且熟练掌握这个反馈系统,以传达简单明了的信息给孩子。一旦意识到孩子有问题,就要迅速根据孩子的问题,制定一套应对方针,然后不折不扣地贯彻。不能一遇到困难,就被懒散之心操纵,来个“以后再说吧”,而放任孩子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