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2, 2009

“天若有情天亦老”随想

未经春秋,人恐怕尝不到某些情趣的味道。古诗就是一例。来美国二十多年了,一共没有几次把中国的这些老古董翻出来咂摸。

小时候念唐诗,觉得李白豪爽,杜甫窝囊,别人so-so。来了美国,见了些世面,也就慢慢开始觉察其他高手的妙处。

前些天偶然见到的是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颇受触动。就今天的人来说,朋友之情,很难深厚到“天若有情天亦老”,“渭城已远波声小”的程度。

随之而想到的就是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借用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毛诗官译,把“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译成庆祝胜利。“沧桑”当变化讲。但是,在这种翻译之下“天若有情天亦老”说不通。

毛是一个很sensitive的诗人,一个意思自始至终一捅到底,是下军令,不是作诗。“天若有情天亦老”显然是一个转折。转折之后,“人间正道是沧桑”应该是进一步解释“天若有情天亦老”。因此,“沧桑”应该作“历尽沧桑”或“饱受沧桑”里的“沧桑”讲。只有这样,这个诗才说得通。

当然,搞清楚了诗的流向以后,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在大气如虹,横扫“蒋匪”百万大军如卷席的1949年,有什么事情让毛感到“天如果有情,天也会老;人活在世上就是感受沧桑”呢?除了失恋,很难有什么别的原因。既是失恋,那是和谁呢?想来想去,首屈一指的恐怕就是毛的湖南老乡丁玲了。特别是当时毛眼皮子底下的江青,完全没有丁玲的那点豪侠之气。在胜利的时候,毛是多么需要这种豪侠之气与他相呼应啊。

中国太多的事以悲剧告终。1936年12月,毛将自己写的《临江仙》用电报发到前线聂荣臻司令部,嘱转给丁玲,那是何等的罗曼蒂克!这种罗曼蒂克,途径《三八节有感》,1949年变成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到了1956年,变成了“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到了文革,“亲爱的主席”(丁玲给毛的救命信中之语)不再救她,使她一直在牢狱中住到1977年才被放出来。出来以后,丁玲已经成一个锋芒全无的老太太。

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临江仙》年代的丁玲

===========================================

附: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刺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临江仙》

壁上红旗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延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 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